字:
关灯 护眼
网站首页 > 海蓝之夜 > 第001章 后起之秀

第001章 后起之秀

海蓝市是一座海滨小城,北东南三面环海,分东南西北四个辖区,常住人口约有150万,从1981年建市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1年。

城市虽小,但北温带的地理位置让她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加上干净卫生的城市环境和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特别适合人们养生和居住。

2003年新年伊始,房地产开发的浪潮席卷到这座临海城市,惊醒了沉睡在蓝色港湾怀抱里的她。伴随着一座座塔机的架设,一幢幢新楼房拔地而起,小城每天都有新的变化,一时间人们议论的话题不外乎两个字,楼房。

楼房,成了人们的命根子,成了最好最贵的商品。报纸上,电视上,广播里,到处是关于楼房的报道。

刘裕后是一个精明强干的生意人,大专毕业已在这座城市混迹十来年的他敏锐察觉到房地产大开发这一盛世的到来,他本能地认为能够在这次开发大潮中分得一杯羹,于是他果断地联合高中同学林若然和老朋友张德仁一起注册了一家安装配套公司——海蓝市裕达安装配套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万,法人代表刘裕后,公司专注水暖安装工程。

他们三人根据个人特长做了分工,刘裕后作为公司法人,主要斡旋开发商和市政方面的关系,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掌控着公司的发展大局,是掌舵人,是老船长。

张德仁负责技术方面的工作,包括招投标、组织施工、资料整理及协调处理监理公司的关系。

林若然能说会道,善于交际,能喝酒,公关能力强,公司的业务往来及市场开拓自然成了他的分内事。

根据个人分工和投资比例,他们三人所占股份分别为45%,20%,35%。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开公司为了赚钱,所以公司的核心业务是财务。林若然的妹妹林若兮,二十七岁,人长得如同名字,眉清目秀,落落大方,财会专业毕业,有注册会计师证,自然成了公司的财务经理。

由于公司刚成立,除了月底财务报表做做外,工作较少,所以林若兮在得到刘裕后和林若然的同意下,又兼了几家小公司的财务管理,帮身边的朋友打理打理帐目,赚点小外快,这样她就很少出现在办公室,不过随叫随到,这一点林若然对这个妹子还算满意。

公司注册不到十天,筹备工作准备就绪,他们选了“6月8日”黄道吉日就在海蓝市最有名的地标性建筑——远景大厦摆了花,剪了彩,放了炮,在林若然这位“准司仪”的主持下有模有样地开张营业了。

接着摆在所有人面前的就是招兵买马和承揽业务两项工作,而后者尤为重要,公司要生存、人员要发放工资,这就需要利润来支撑,利润来自项目订单,林若然一时间成了公司的焦点人物,focused figure,销售经理可是不好当。

林若然,三十岁,中等身材,油光而一丝不乱的背头,睫毛略长的眼睛,肉厚的鼻梁和薄薄的嘴唇衬托着白净的脸庞,一身黑色的西装里永远是青色的领带和白色的衬衣,一米八挺拔的身高显得整个人干净利落,精明干练。

可是,这几天接二连三的投标失败让他焦头烂额,常常独自一人坐在办公桌前闷着头狠命地吸着香烟。

除了老婆张芳华和活泼可爱的乖女儿林婷婷,香烟是他的最爱,燃烧的它们既可以排忧,也可以解愁。可能是心理作用,每支香烟的第一口,他都觉得特别香,味道特别醇厚。在烟雾缭绕中,新的思路和好的灵感会不断跳出来,让他走出困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几天投标失败的原因,他很清楚。公司成立伊始,根本没有业绩作支撑。作为房地产公司的甲方除了要考虑作为施工单位的乙方的公司规模、技术力量、人员配备、投标报价、施工方案外,已完成的工程业绩是很重要的一条评分指标。没有业绩,甲方无法直观看到乙方公司的施工质量,也听不到市场口碑,要知道这两条靠嘴皮子吹是吹不出来的。

可成立不到一个月的新公司哪里去弄工程业绩!截止到目前,公司还没有接到一单生意来呢!

设备和人员可以从朋友公司临时借用一下救急,可业绩的背后是施工合同,白纸黑字,签字画押,这些可是没法借到的,况且安装分项工程手续资料都要到市建委备案,想鱼目混珠比登天还难。

这不,又有一个新项目摆在了他的面前。

位于东区的文韬房地产公司在业内属于一流的房地产公司,年开发规模暂时排名海蓝市第一,开发量在20万平米以上。

目前正在东区开发的文韬·佳名花园一期工程约有4万平米,由六层的多层住宅楼和十三层的小高层住宅楼组成,经了解,现在主体结构基本完成,一个多月后将进入地热安装阶段。

林若然通过发小张利的搭桥找到了文韬工程部经理李闻。

一早,林若然来到李闻的办公室,二人寒暄落座后聊了一会儿张利的情况,林若然就把话题转到了佳名花园上,由于初次接触,李闻只是一边看着林若然带来的企业宣传册,一边有一句没一句地说了一些这个楼盘的情况。

看着悠然惬意品茶的李闻,林若然知道自己碰到了难对付的主儿,这时办公桌上电话响了。

“要不李总您先忙,我们改日再约?”林若然起身说到。

“不好意思,林经理,你也看到了,确实很忙,那就改日再约,再约。”李闻没有挽留,立即做出送客状。

林若然把门带上的时候,听到了李闻接听电话的声音。

“哎哟,孙总,是您啊,刚才正在开会,接晚了,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怎么,有事……”

下楼梯的林若然回味着李闻刚才所有的话语和肢体语言,一不留神差点儿摔了个大跟头,站稳后立刻回过神儿来。

“孙总是谁?”一个疑问突然跳进了他的脑海,

“难道是宝元安装公司的孙道义?!”

想着李闻接听电话时的亲切劲儿,林若然一个激灵,

“莫不是宝元也在跟进佳名花园这个项目吧?!”

走出文韬房地产的办公大楼,林若然长长舒了一口气,调整了一下思绪,又急忙点上一支香烟,然后上了自己的那台桑塔纳,关上车门的同时摸出了电话。

“哥们儿,你在哪,晚上有空吧,聊聊,老地方,别磨蹭,就这样了。”

他不等张利话说完就撂了电话。他要马上见到刘裕后,他知道事情到了解决的关键阶段,刻不容缓!

刘裕后这边也在马不停蹄地运作着。大城市靠机遇,小城市靠关系,他深知老同学的难处,所以在市政建委领导中寻找着他可以依靠的后盾。

作为高三时上下铺的兄弟,他长林若然一岁,三十一岁。与林若然不同,除非正式场合,他喜欢穿夹克,一副近视镜架在高高的鼻梁上,显得温文尔雅,毕业后就做管材推销员的他有着生意人特有的精明和敏锐,十来年的市场打拼,不仅让他挖掘到了第一桶金子,而且还构筑了自己的关系网。

在林若然去找李闻的同时,他去了建委办公大楼,那里有一位他认为能够帮上忙的老领导。

轻轻扣响了办公室的门,随着一声“请进”,他进了办公室,看了一眼里面没有其他人,又轻轻带上了门。

都是熟人,没有寒暄。他把公司的宣传资料双手递了一份给了老领导。

“不错嘛,自己单干了,终于不用寄人篱下了,很好,很好。”老领导笑眯眯地看着宣传册。

“老领导不会怪我公司成立时没请您参加开业典礼吧?”刘裕后小心地说着话。

“你考虑周到,做事谨慎,这样挺好。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说说吧,遇到什么难事了。”

刘裕后把来意告诉了老领导,老领导点着头,一副略有所思的样子。

“你回去吧,等我消息。”

“好的,老领导,就剩二十几天的时间了。”刘裕后强调了一下时间。

“没事,回去吧。哦,对了,顺便告诉你件事,正处的认命快下来了,到时候我请你吃饭。”

“好,好,好,我一定到,一定到!”刘裕后有些惶恐地回答着,然后出了办公室,随后转过身轻轻带上了门。

和这位老领导说话,向来如此,总是点到为止,刘裕后已经习惯了。他明白老领导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利益是永恒的,除了至亲至爱的人。

还没走出建委大楼,林若然就来电话了。

半小时后他们都回到了公司。

他们把各自掌握的信息分享后,事情就到了一筹莫展的地步。佳名花园的地热工程按照目前80元每平方的综合单价计算的话,总造价就是320万,而超过200万的单项工程必须公开招标,如果这样,与宝元等安装公司相比,裕达就没有优势了,毕竟,新成立的公司,市场认知度还是很低的。

佳名花园投标动员会也在他们碰头后召开。资料整理,设备租借,人员安排等工作自然落到了张德仁身上。

张德仁比刘裕后大八岁,高级工程师,标准的国字脸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严谨的工作作风在他规整的着装上得到体现,他不胜言谈,性格内敛,斯斯文文,一副知识分子做派。

搞技术工作是他的专长,在裕达公司里他属于实力派,技术过硬,知识渊博,无论是图纸绘制,材料预算,设备维修他都能拿得起放得下,在职场上打拼二十多年的他有着生意人所没有的质朴和谦逊。

公司开业以后,他陆续面试了几个技术人员,作为工程部门的经理,他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需要两三个得力的助手帮忙。还好,终于在两轮面试后,他挑中了一个叫刘锦城的本地小伙子,准备着重培养。

锦城,锦绣前程,这个名字起的好,虽是谐音,可是足以说明小伙子的父母希望儿子未来有个好前程。

晚上,林若然见到了发小张利,从无所不谈的张利口中,他了解到李闻的不少事情。

原来,李闻开始在施工单位工作,之后才到了文韬房地产,而他之前的东家正是宝元安装公司,是孙道义手下的技术经理!难怪他说出来的“孙总”那么亲热,事出有因啊!

作为裕达最大的竞争对手,宝元公司此时也是坚壁清野,全力备战。

虽然在安装这个行业宝元属于元老级的公司,可是驰骋沙场二十多年的孙道义知道,安装专业门槛低,有点资金有点人脉就能把公司搞起来,这几年新进的安装公司层出不穷,瓜分着本就不大的蛋糕,让自己防不胜防。他常常感到顾此失彼,精疲力尽,他慢慢觉察到一家独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对于李闻到文韬房地产工作的事情,孙道义是有意见的,三年前正是宝元业务量最大的时候,处处用人,可就在最繁忙的十月份,李闻提出辞职,让培养他五年的孙道义的心血付之东流!

好在李闻念及旧情,在文韬工程部经理的位置上介绍了几单生意给孙道义,这才把老头子三年前的气理顺得差不多。

可是,旧人毕竟是旧人,李闻并不是省油的灯,二人合作期间滋味只有孙道义心里清楚。

孙道义五十七岁,白手起家攒下宝元这份家业。宝元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管理人员有十五人,安装工人有三十来人,这些人属于缴纳社保常年养活的,工程忙的时候人手不够就从劳务市场上临时抓人,这是常事。

最新小说: 重生就别当舔狗了 让你算命,你说我算什么东西? 重生不当接盘侠,前世老婆她急了 我带家乡科技致富 华娱太子爷! 老六老师:我淋过雨,你们想撑伞 我抢了别人的重生门票 表白失败,那就追她闺蜜 让你写歌,你吊打国学大师? 我养大的妹妹们,只想把我送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