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网站首页 > 北宋之天生反贼 > 第三十三章 章惇与苏轼

第三十三章 章惇与苏轼

等到鸡蛋羹做好后,宁复留下两碗,剩下的全都被他端给隔壁的王婶和虎头。

王婶的肋骨断了一根,幸好没伤到内脏。

现在骨头虽然接好了,但暂时不能干重活,宁复让虎头这段时间不要去作坊,就呆在家里照顾王婶就行。

刚吃过早饭,章惇派来的马车就冒着小雨停在店门前。

宁复与柳清心告别,这才迈步登上马车。

上元节刚过。

整整两天两夜的狂欢,似乎让整个京城也陷入到一种疲倦之中,街道上几乎见不到什么行人。

马车穿过小半个京城,最后从丽景门出城,沿着护城河向南又走了几百米。

最后马车进到一处临河的宅院之中。

只见这里楼阁林立,亭台遍布,笼罩在细密绵绵的雨雾之中,竟然有几分江南烟雨的感觉。

一个老仆引着宁复来到宅院中的一处高楼中。

高楼临河而建,站在楼上,一眼就可看到汴河上的行船。

河对岸的树林之中,掩藏着一座古刹,几角飞檐在细雨中若隐若现,如同一幅水墨画一般。

“真是好风景!”

宁复站在楼上欣赏了片刻。

难怪章惇选在这里宴请苏轼。

楼下有厨房,下人早就准备好了各种食材。

宁复自己也带了个箱子,里面装着常用的调料。

菜谱宁复昨晚就想好了,于是他挑出食材,提前将一些花费时间的菜做上。

不过宁复一边做菜一边暗道可惜,因为没有辣椒,许多后世的菜都没办法做。

虽然古代也有辣味调料,比如芥末、茱萸等,但并不能代替辣椒。

刚过中午,章惇就最先来到这里。

只见章惇登上高楼,站在窗前打量着汴河两岸的风景,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过了大概小半个时辰,苏轼的马车也来到这里。

下了马车,苏轼扭头打量了一下周围的环境,似乎触动了什么,最后轻叹一声,也迈步上了高楼。

雨还在下,苏轼带着一身水气来到楼上,一眼看到站在窗前的章惇。

看着这个熟悉的身影,苏轼也露出犹豫的神色,最终还是一拱手道:“子厚兄,多年不见,你可安好?”

章惇并没有回头,而是声音低沉的道:“可还记得这里?”

“当然记得!”

苏轼迈步上前,来到窗前与章惇并肩而立。

“元丰二年,我因乌台诗案下狱一百零三天,后来被贬黄州,你在这里设宴,为我送行!”

“元丰八年,我被召还朝,你还是在这里设宴,为我接风洗尘。”

章惇这时忽然转身,两只虎目注视着苏轼道:“仅仅一年之后,我就被贬汝州,你也曾在这里设宴为我送行!”

“没错,自那一别之后,你我足有七年再未相见!”

苏轼接口道,神情也有些伤感。

章惇却忽然面露愤怒,对着苏轼大声道:“我曾经过苏辙一个问题,他却没能回答我!”

“什么问题?”

苏轼看到好友愤而发怒,再次叹了口气道。

“我问他,你们兄弟是否有对不起我的地方,他无言以对,今日你来回答!”

章惇愤怒的一指苏轼道。

面对章惇的质问,苏轼也是沉默以对。

过了好一会儿,他这才抬头道:“你、我、子由三人政见不同,你是新党,他是旧党,而我即不赞成新党,又不容于旧党,所以……”

没等苏轼把话说完,章惇却冷哼一声打断道:“你是不是想说,党争之事有时很难说谁对谁错?”

“是!”

苏轼竟然十分干脆的点头。

“当初我被新党诬蔑下狱,后来被贬多年,早让我看透了朝堂上的是是非非,所以从那时起,我就暗自发誓,再也不理会朝堂上的争斗,为此甚至自请出京!”

乌台诗案这件事,绝对是苏轼人生中的转折点。

下狱的一百多天,让他差点死在大牢之中,甚至连绝命诗都写了两首。

从那之后,他的思想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词的风格也为之一变。

所以后来苏轼对朝堂上的争斗就一直冷眼旁观,哪怕涉及到兄弟苏辙和好友章惇,他也没有参与其中。

从苏轼的角度来看,这么做并没有错。

可是从章惇的角度来看,当初他曾经毫不避嫌的帮助苏轼,可是后来他落难之时,苏轼却袖手旁观,这点让章惇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

就在章惇与苏轼因往事而对峙之时,忽然只见宁复登上楼台道:“章公、苏学士,菜已经好了,要送上来吗?”

“送上来!”

章惇大手一挥,随即又一指宁复道。

“你也留下,陪我们喝酒!”

最新小说: 大明,本来想摆烂,结果系统来了 大秦:我们刚穿越,你在罗马称帝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三国:我马谡只想作死 兰芳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穿越朱元璋:朱棣,你来当太子 皇帝群吹逼的我,成了课本神秘人 大唐:质子十年,率百万大军归来 从抽卡开始做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