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网站首页 > 武唐风云 > 第十五章 九鼎之谜(一)

第十五章 九鼎之谜(一)

“地震之时,我从进水道逃出来的,但在摸到通道尽头时,已耗尽了腹中气息,呛了几口水后,便憋晕了过去。等再醒过来时,被人拖上岸边,不知道究竟被水冲了多远。师祖,要不带上师弟他们一起再过去探探?或许另有发现。”

法源沉思了一会道:“不急,今后找个时间再过去一趟。”接着又对界武说道:“既然玉林身体已经复原,想是应该可以习起武来,虽然他已经十三岁,但总不算太晚,你可以试着教授他一些内功心法。”又对三人道:“玉林在那洞中的经历,不要对人说起,如有泄露,恐会招惹大麻烦。”

界文不解,问道:“师父,那洞中有什么神秘,不过有两个来历不明的鼎,况且现在又都损毁了,难不成其中有何要紧之事?”

法源悠悠一叹,道:“这可能涉及千年多来一个大秘密。”见众人面露迷惑,法源道起:“传说上古尧舜之时,洪水滔天,大禹之父奉命治水,但历九年而水不息,帝舜继位之后处死了禹父,又命大禹顶替父职,继续治水。大禹借神力,先是厘定高山大川,再以跛步趟出水道来疏通洪水,使百川各行其道,东流入海。”

趁师父喝口茶的功夫,界武道:“不过是些虚无缥缈的传说,何足信也?”

法源接着道:“因治水有功,大禹继了舜位,之后又铸了九鼎,以镇华夏。随后夏传商,商传周,那九鼎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等到了东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因九鼎是代代相传的国柄,象征天命,各个霸主皆欲夺之,以号令天下。但因争霸的各国相互掣肘,九鼎始终在周王的手中。再到后来周王见没了收复天下的机会,便下旨要融化九鼎,要玉石

(本章未完,请翻页)

俱焚。却没想到楚国安排了内应趁乱偷走了两个,可人算不如天算,在将铜鼎运回楚国的途中,于泗水之上遇大风掀翻了船,两鼎也掉入水中下落不明。这些故事在史书上都有记载。”

界武道:“既然都有记载,那也不是什么大秘密呀?”

法源道:“九鼎融了七个,剩下的两个始终沉在水底,只要能找到并持有这两鼎,就能象征天命所归,是以历朝历代都有人在寻找这宝物。而且,关于这鼎,却还有另外一个大秘密。”

“哦?还有东西?”界武好奇心起。

法源道:“听说大禹铸鼎时,在九鼎上刻了不同的功法,既有神仙之法以搬山移海呼风唤雨,也有人间之法以强身健体长生久视。始皇帝一统六国之后,欲习神仙之道以长生不老,派了徐福渡东海求灵丹而不得。这时有人根据书上的蛛丝马迹,发现九鼎的秘密,甚至考据出鼎落之处正在泗水某处,于是上书了皇帝,征调民夫秘密打捞,只是最终无功而返。到了秦末,英雄四起,楚汉争霸。刘邦先入了咸阳,得到秦皇秘录。等安定了江山之后,也开始寻找起这侥幸留存下来的两鼎。”

界武问道:“秦始皇都没找到,这刘邦怎凭秘录里的一面之词,就要大费周章的去寻找呢?”又嘟囔着:“反正换做是我,是不会凭书上的一面之词就这样劳师动众。”

界文道:“依我看来,那泗水河百骨滩附近的岩洞里,玉林碰到的那两个铜鼎,很可能就是那九鼎中留存的两个。而如果始皇帝到泗水这边去找的话,刘邦很可能会知晓,要知道那时刘邦虽不过一个小小的亭长,但却是泗水亭长。”

法源道:“正应如是,若始皇帝到了泗水寻鼎,千万人马吃喝日用的,时任泗水亭长的高祖刘邦应当负有相应的供应之责,说不定甚至曾经在过现场。刘邦之所以想找到这两鼎,一是握有国柄,以证天命,二是如那鼎上刻有神功,一旦练成了,即便不能长生,也应该可以益寿。当皇帝的,谁不想多做几年天子?就这样,这个秘密一代传了一代,一朝传了一朝,成为了各朝皇室最大的机密。”

界武奇道:“既然是皇室的大秘密,师父,你怎么知道的?”

听到界武的提问,法源看向了地面,神色悲伤,过了一会,抬起头道:“今日所说之事,你们要守口如瓶。”

ps:本章节根据一些历史故事,做了些杜撰,大家看过之后,请一笑了之,切勿当真。

(本章完)

最新小说: 大秦:我们刚穿越,你在罗马称帝 兰芳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从抽卡开始做皇帝 大明,本来想摆烂,结果系统来了 皇帝群吹逼的我,成了课本神秘人 三国:我马谡只想作死 大唐:质子十年,率百万大军归来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穿越朱元璋:朱棣,你来当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