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网站首页 > 从1979开始做文艺 > 第122章 特战训练

第122章 特战训练

在文章发表的第三天曹教员就接到了军委的通知,让他去帝都出席一个军事会议,可惜通知中没有提到张伟的名字,大概是感觉一个军校生对文章的贡献有限吧,毕竟曹教员是进行世界军事研究的研究员,是军内有名的中东问题专家,在这之前也发表了不少军事论文,本来就很受关注。

曹教员出发前还想着拉张伟一块去,张伟也不在意,他已经将自己想说的话和曹教员都沟通过了,不想说的那些他还是想等有机会见到领导的时候直接传递上去。

张伟其实也想回帝都待两天,因为最近这段日子他被黄大队折磨得不行,但这也怨不得别人,纯粹是他作茧自缚。

前段时间,张伟和李教导员一起发表了《特种部队作战编组研究》这篇论文,文章中对特种部队作战的人员和装备构成进行了分析。

他们认为为了保持灵活机动,特种部队应进行小规模的编组,采取分散行动的方式。

例如以中队为基本编组单位,每个中队十二个人,分为三个四人战斗小组,包括队长,狙击手,观察手,尖兵,机枪手,突击手,工兵,通讯员,军医等,行动时每个人各有侧重,但训练时每个人同时也要掌握其他人的技术,保证随时可以替代其他人的工作。

文章认为这样的编组方式有利于实施秘密渗透,隐蔽行动,达成突然袭击,以少胜多的作战效果。

但是文章写得再合理,再花团锦簇,那也只是一种设想,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的战例支持,说服力不强。

再加上对于特种部队成员的训练科目和训练标准的设置,还存在某些细节问题,这些不是拍脑袋就能决定的,需要在实际的训练中进行总结。

因此,张伟说动了李教导员,在指挥系内找到了一些身体素质好,军事能力强,体格健壮的学员,按照文章中提出的设想临时编组成两个特战中队,利用所有的课余时间进行特战科目的训练,以检测理论的可行性。

张伟本想只做个旁观者,耍耍嘴炮,在训练时提些修改意见就行了。

没想到李教导员请来了黄大队来负责训练这批特战队员,而黄大队居然提出要让张伟作为中队长,负责带领其中一个中队,理由还挺充分,没有人比张伟更了解这份训练计划了,有张伟的参与实验会更加顺利,让张伟都没办法找借口推脱。

而在开始训练以后,张伟充分见识到了黄大队的疯狂,简直是把他们当成了真正的特战队员来训练,严格按照张伟他们提出的训练标准来考核,要知道那个训练标准可是在我军普通士兵训练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了一大截。

就以人民军队的基本训练科目五公里武装越野为例,部队考核标准是20分钟内优秀,20到21分钟良好,21到22分钟及格,超过22分钟不及格。而在特战中队的考核中每一档的考核时间都减少了两分钟,要跑到18分钟以内才算优秀。

这样的训练强度让自愿参加实验的学员们都叫苦不迭,感觉上了贼船,还没办法下去,军人的荣誉感让他们没法说出放弃的话来,更没办法过多的抱怨,因为黄大队在每次训练中都是以身作则,而且好像还乐此不疲一般,黄大队好像是找到了当初在野战部队当侦察连连长时的感觉。

张伟也是被训练折磨得够呛,他从小也算是很能吃苦的,插队三年,服役五年,刚参军时也是训练尖子,但是最近这一年当上宣传股长以后,天天在办公室,训练量小了很多,现在再捡起来也是挺困难的,比起另一个特战中队的队长李三水差了很多,那家伙和黄大队是一个级别的,体能简直变态。

十五公斤负重越野,八百米障碍,手榴弹投掷,徒手攀爬,单双杠,汽车驾驶,坦克驾驶,徒手格斗,排爆,射击等等一个个科目练下来,临时组建的两个特战中队终于有了点精英的雏形。

而且这样的训练也为张伟和李教导员的论文提供了很多有参考价值的数据,最近《特种部队训练科目设置》这篇论文已经写的差不多了,虽然其中关于机降伞降潜水这些科目还无法验证,但是至少陆战科目的设置已经很科学了。

最新小说: 重生不当接盘侠,前世老婆她急了 华娱太子爷! 表白失败,那就追她闺蜜 让你写歌,你吊打国学大师? 让你算命,你说我算什么东西? 我抢了别人的重生门票 我养大的妹妹们,只想把我送监狱 重生就别当舔狗了 老六老师:我淋过雨,你们想撑伞 我带家乡科技致富